土地贫瘠,与戎狄争夺生存空间:赵国只能进行单纯的军事变法
#顶端作家造星计划#
(相关资料图)
#春秋战国很有趣#
战国时期,七雄争霸,只有魏国和秦国进行了完整的变法,魏国成为战国首霸,而秦国凭着商鞅变法,奋六世之余烈,最终统一中原笑到最后。
那么,赵国为何只成功地进行了单纯的军事变法呢?
我们先从赵国的自然环境来看,赵国共分为邯郸地带、中山地带、太原地带、上党地带,代郡地带、云胡地带等六大区域。这些区域,土地贫瘠,并且与戎狄有很长的边界线,时常受到戎狄干扰。
农业与狩猎畜牧业共同支撑赵国
赵国农耕条件非常差,并且在为数不多可以耕种的地段,也是多有自然灾害发生,所以,整个赵国难以以农耕业为经济发展的主导,再加上赵国北方与胡人等少数民族相邻,战争经常性爆发,并且受胡人风俗的影响,中国人喜欢畜牧狩猎。
整个赵国的发展条件,是农业与狩猎畜牧业相互交杂的,并且在此其中从事畜牧或者狩猎的人民要比从事农耕业更多。
赵国整体的发展条件与其他的六个国家大有不同,其他的六国,大多数有大片富庶的农耕之地,比如秦国,有关中和蜀中两大天府之国,八百里秦川是秦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。
魏国有大河平原,齐国有滨海半岛平原,南部的楚国也有江汉平原和吴樾平原,哪怕是地处北方偏远地区的燕国,也有大河入海口平原与辽东东部的部分平原。
当时的天下,只有赵国没有大面积的农耕之地,这样的地理环境导致赵国只能够放弃主流的农耕文明,如此,赵国的民风民俗必然会与其他国家不同。
赵国只能仰机利而食
什么意思呢?就是崇尚巧智等生存之道,比如说狩猎,这是与基础的生存环境有关的,因为赵国没有有利的农耕条件,换句话来讲,从事农耕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比较低,不能够维持基本的生存。
为了保证生存和发展,就必须开拓新的行业,加上赵国国内多山地,又与北方少数民族有大片的相邻之地,所以狩猎或者畜牧就成为了大多数普通群众的生存之道。
狩猎和畜牧是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的,这就会导致赵国国内人际关系矛盾很突出,试想一下,当一群人没有赖以保证的生存之道,那么他们可能就会去图谋他人的财富,目的只不过是为了保证自己的性命。
在赵国国内,男子好涉猎、多任侠、轻为奸、常劫掠,女子则设形容、奔富贵、入后宫、遍诸侯,也就是说,在赵国这样一个没有大片富庶土地的国家,人民的生存方式是不确定的,并且是动荡的。
所谓,贫瘠多动荡,这其实是一种普遍的现象,哪怕是在2000多年之后的现在,也依旧存在,像是现在的中东的部分国家,因为国家的动荡不安,因为生存环境的不断苛刻化,导致人民的生存方式变得越来越彪悍。
赵国人生存竞争非常激烈
我们上面说到,赵国的底层群众的生存是动荡不安的,既然如此,就会有很多残酷的手段出现,所谓,人民强直而狠毒,高气势而重义气,报仇过直,都是因为生存动荡所导致的,但是,赵国能够安稳发展,必然会存在着一种动态平衡,有狠毒和残酷的手段,也就会有侠义和豪情存在。
整个赵国的民风是非常粗狂的,赵国也有很多豪侠出现,并且这些豪侠远远多于其他的国家,导致赵国的民风更加的彪悍。在《吕氏春秋》当中曾经有这样的一段话:
韩、荆、赵,此三国者之将帅贵人家多娇矣,其士卒众庶皆多壮矣!因相暴,以相杀,脆弱者拜请以必死,其卒递而相食,不辨其义,冀兴以得活。
记录的其实就是赵国的真实生存状况,简单点来讲就是为了生存,人们不得已不用一些特殊的手段,甚至是巧取豪夺,而有这样的人存在,就必定会有所谓的侠义之士出现,导致整个赵国的民风以武力为主体。
赵国崇尚武力,但国家政治非常混乱
赵国的民族特点和性格,其实是赵国极其崇尚武力的一个关键因素,有这样彪悍的民风存在,赵国解决问题的方式大多简单粗暴。
赵国是一个不太崇尚经济和行政方面发展的国家,因此,在整个战国时代,赵国的国家政治是非常混乱的,这也是导致赵国最终会灭亡的一个关键。
因为,在极力推行军事发展的过程里,赵国变得非常畸形,强大的军事实力没有经济和行政进行支持,所以,在战场上,士兵可以与其他国家的士兵不相上下,可是在后续的资源保障和君主决策上赵国迷茫不知所措。
也正是如此,赵国的多数名将才不得善终,比如说李牧,他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,但是因为赵国的行政体系太过于混乱,李牧受到了多人的陷害,最终一代名将含恨而终,赵国也失去了强有力的军事将领的带领,只能是节节败退。
又比如说廉颇,同样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,但是最终却被迫出走;这些其实都与赵国混乱的行政环境有关,甚至在战国末年,在赵国生死存亡的阶段,朝堂上还诞生了像郭开那样的大奸臣,这些都是因为太过于崇尚武力的畸形发展导致的结果。
赵国军事改革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
我们知道,战国时代战争爆发的频率是很高的,几乎每个国家之间都曾经发生过许多大小的各种战役,在这样的环境里,军事实力强盛自然是一个很好支持,也是威慑其他国家的强有力手段,毕竟一个拥有强大作战实力的国家,不是每一个国家都能够轻易招惹的。
既然如此,那么,这个国家的生存环境,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讲就更加优越,发展环境也会更加安稳,而且在战争中获得利益的可能性更大,所以,赵国崇尚与发展军事在当时的环境当中也是有优势可言的。
赵国倚仗强大的军事实力,保证自己的位置
其实,放在现在也是一样,就比如我们隔壁的国家(俄罗斯),不正是通过强有力的军事威胁而保证自己国际地位的吗?所以,有时候,强大的军事实力是可以达到,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。
比如说,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起历史事件中,赵国强盛的军事实力,就给了他很大的底气。
当时,蔺相如之所以能够完成赵王给予他的使命,不仅是因为自身的口才,更重要的是有廉颇的盛设兵于秦,而正是因为赵盛设兵于秦,所以,秦才不敢动。
如果当时赵国是像韩国和燕国这样的国家,拿不出像样的军队,没有强大的作战能力,那么,秦国还需要通过许诺城池这样的方式来获得和氏璧吗?恐怕不用,这一点在后来的故事发展中就已经证明了。
之后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战败,赵王只能够以太子为人质,以和氏璧为诚意向秦国求和,这也说明了,强大的军事实力是国家发展的一种保证,虽然,赵国过分崇尚军事实力的行为已经影响到国家的正常发展,但是,在当时那个时代里,赵国强有力的军事保障是国家发展的一种底气。
综上所述,我们可以得知,赵国之所以非常崇尚发展军事,是有多方面的因素所导致的,首先,最为重要的当属赵国的民风民俗,其实一个民族的性格特点,是这个民族行为方式的最主要影响因素,赵国的民风比较彪悍。
导致赵国对武力有着一种本能的崇尚,让他们不愿意通过农耕文明来保障经济发展,相比之下,更喜欢骑射畜牧等方式,同时又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,赵国对于武力是非常青睐的,自然就能更方便地推行单纯的军事变法。
其次,在战国时代里,强盛的军事实力确实是非常吃香的,不仅能够保证在战争中的胜利率,同时也能够达到威慑其他国家的目的,毕竟战国时代,很多战争比拼的就是军事能力,大家只能真刀真枪的比拼,谁打得过谁,谁就是胜利者,谁就是利益的最终获得者。
赵国崇尚军事虽然也有一部分是因为时代的原因,但是,国家的发展,绝对不能单纯只进行一个方面,强大的军事实力,也需要经济实力作为支持,也需要行政体系作保障,只有多方面齐头并进,共同发展,国家的综合实力,才能够得到稳步提升,也才能够拥有更多的发展保证,更稳固的国家地位。
关键词: